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维码
9
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江油实验学校建校16年来,秉承“立志崇实担当”的办学理念和“厚德重能、促进发展,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”的办学思想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是一所享誉江彰大地、辐射绵阳周边的优质示范初中。学校坚持贯彻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》,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,整体规划学校课程,形成了学校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,促进学校内涵发展。 一、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规划 (一)课程目标 根据“国家、地方和校本课程”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,加强校本课程建设,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,丰富教学资源;更好地贯彻“立德树人”、以生为本的理念,遵循发展规律,促进学生个性化、多元发展;通过“研教结合,以研促教”,促进教师教育观、课程观的更新,打造合作团队,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;推进学校特色化,走内涵式发展道路。 (二)课程规划 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,结合学校实际,构建本校课程体系。学校设置了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、德育课程、探究性课程、拓展性课程等四大类。 (三)课程管理 1.实施课程领导策略,提高课程开发能力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校本课程开发编委会,统领课程改革、课程开发、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。 2.严格校本课程开发程序。 3.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设论证制度、课程教学管理、课程评价制度、课程开发与实施激励制度、学生必修和选修(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课程)相结合制度等。由校本课程编委会论证其可行性后,统筹组建强有力的开发队伍,着手课程开发。根据不同的校本课程类别,由教务处和政教处分别组织实施。教务处和政教处对课程目标、课程计划、教案、课程实施记录等常规管理考核。 (四)课程保障 1.学校组织学习培训,提高教师校本开发的意识和水平。多途径提升教师素养,提升课程开发和实践运用能力。 2.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。学校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奖励力度,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。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况纳入学科组、教师评优考核。
二、当前学校开发实施的课程
重点介绍《文明修身》德育课程。2003年建校伊始,我校就确立了“文明修身”的德育主题。2009年秋季,学校依据《中学德育大纲》的要求,本着指导性、教研性、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,立足学校德育工作实际,总结德育工作成功经验,探究德育工作新的途径,组织编写了旨在增强德育教研活力,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校本教材——《文明修身•德育校本教材》。2013年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地方课程成果评比荣获四川省一等奖。2019年10月,再次修订重新刊印。 本课程在“江油实验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”篇章中明确了学校初中德育总体目标,构建了德育内容体系,明确了初中各阶段的德育目标、德育内容、德育重点以及德育载体,具备较强的操作性。接下来的十五篇分别为:灵魂篇、爱国篇、理想篇、励志篇、责任篇、礼仪篇、孝义篇、友谊篇、感恩篇、诚信篇、规则习惯篇、自律篇、节俭篇、兴趣篇和创新篇,内容涵盖了文明修身的方方面面。每篇一般又分别由“篇首寄语”“感悟名言”“歌曲欣赏”“美文欣赏”“活动体验”等几个部分组成。既有循循善诱的理论引导,也有可供学习的榜样示范,既有实践活动可供体验锻炼,也有名言美文等给予陶冶和影响。 该课程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指导丛书,不仅是班主任开展德育活动之兵法,也是家长教育引导子女之参考,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之指南。 三、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思考和困惑 1.校长的课程观,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设置、开发和实施。 2.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,有利于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体系,培育学生核心素养、也倒逼教师专业发展,同时提升学校发展内涵。 3.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项系统工程,要有资源整合的意识,以本校教师为主,但也多方借力,多方联动,特别吸纳高校和社会的专业人士。 4.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题研究的关系。校本课题开发本身就是一个课题,而校本课题的有序开展也会催生新的校本课程。当前我校正在进行的“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学科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”课题,各学科组结合学科特点开设子课题。如道德与法治学科的《运用思维导图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》,初一阶段,就阅读在新课教学中的运用,如何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;初二阶段,就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阅读及在单元整合教学中的运用,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整理的能力;初三阶段,就专题而言,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,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。化学学科的《化学与阅读》,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读实验,读实验现象、读反应过程发生的变化,引导学生自己反思总结,得出结论。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,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,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。这些课题是能够转化为课程。 5.校本课程建设中,我们也同样面临一些困惑。多种原因导致目前开发的课程层次和质量都还不是很高,特别是高质量的校本资源还比较欠缺;部分教师对课程的开发的积极性的热情不足,能力也待提升;站在学生的视角不够,学生与家长的个性化课程需求因学校条件的局限不能满足;跨学科课程的融合度不够,校本的特色化不够;没有“未来已来”的课程前瞻性和大视野;校本的知识化,非智力课程的活动化、表层化;课程多元评估体系不健全,学校的内驱不够; 在课程实践中步入“一静一动”误区,所谓:“一静”是将校本课程静态化为教材了【更应该有一个开阔的课程资源的视野】,而“一动”则是将校本课程表层化为活动了【将已有的活动归类、打包冠以课程之名;课程逻辑是要有:目标,内容,组织和评价】。校本在开展中会被人为的窄化课程的内涵与意义,一般情况下,学校都不会将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,导致校本课程成为活动的、娱乐的、兴趣的课程,很难引导学生进入深度的学习;同时由于对教学质量的一边倒的评价现状,导致“谁开发谁教学,谁愿意教谁教学”的状况。 各位领导,各位专家,未来学校之间的竞争,说到底是办学质量的比拼,是师资力量的较量。不管是实现特色办学还是吸引优质生源,都需要在校本课程上花心思。衡量一所名校的标准,不在校本课程的数量和花样,而是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多样化学习需求,能否在课程建设以及校本课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。对此,学校只有立足当地、瞄准未来,为学生全面发展、兴趣所长提供丰富而有分量的校本课程,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发展,培养面向未来的新时代人才
|